第754章 交通大建设(下)(3/5)
另外,它的成功,也激发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
在“龙”号机车规模化生产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重工业能力的提升,不久后,大型柴油发动机、涡轮发动机等技术也相继问世,直接带动了江南、青岛、厦门、汉口、九江等造船厂技术上质的飞跃,使国产船舰陆续都装上了中国“心”。
在这种良好势头下,中国造船业奋起直追,到1930年即在总生产吨位上超过了亚洲第一造船大国日本,这是后话。
当然“龙”号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几乎网罗了中国全部的人才和资源。为了完成这一壮举,张汉卿顶住压力,持续在此项目上注以重资。迄今为止,从白匪军高尔察克手中获取的600吨黄金已经用各种方式投资完毕,当然也收到了丰硕的成果。
在张汉卿看来,即将建成的庞大的铁路网所需要的机车数量是惊人的,国产化虽然短期内代价是大了些,几乎用光了黄金储备,但是从长远看来,其好处不是以倍计。
他深知,先进的技术不能靠买来;即使能,建设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也不能事事都靠外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种能力扶植中国这么大的国家。
因为各行各业均需投资,花在铁路相关产业的资金不够怎么办?有两种方法:第一,用人力来补充物力。中原人多地稀,国家号召赴东北、西北恳荒及移民,用公职人员、军队义务劳动来垦荒。没有油,用化学方法来烧煤,乃至橡皮肥料等种种。
第二,用节俭来调剂企业。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