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一十二章 人才是培养出来的(3/5)
“几乎是‘我的实验室我做主’。”吴浩笑着说,“只要不违反大的原则,采购设备、组建团队、安排进度,全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我们有个生物实验室的主任,为了研究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带着团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住了半年,期间没向总部要过一分钱额外经费,全靠自己申请的科研基金。回来后,我们不仅给他记了大功,还把他的事迹拍成了纪录片,在基地循环播放。”
他补充道:“我们还鼓励‘跨界创新’,机械专业的可以去生物实验室帮忙设计设备,材料专业的能参与无人机项目,只要有想法,随时可以跨部门组队。去年那套磁流变减震技术,就是电磁炮团队和汽车实验室的人一起搞出来的,现在已经用到了军用越野车上。”
餐桌上的谈话渐渐深入,有人问起薪资体系,吴浩坦言:“我们的平均年薪是一线城市同行业的1.3倍,核心骨干还有股权激励,去年有个项目组因为电磁炮技术突破,每个人分到了超过百万的奖金。但我们不搞‘大锅饭’,贡献大的拿得多,没成果的就算熬资历也没用。”
有人关心工作环境,吴浩说:“实验室全年恒温恒湿,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连实验服都是用抗菌面料做的,冬天加绒,夏天透气。我们还规定,晚上十点后不准加班,周末必须休息,要是发现哪个团队强制加班,负责人要被扣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搞垮了身体,再多成果也没用。”
张副总听着这些,忽然感慨道:“小吴啊,你们这哪是管理公司,是在打造一个‘创新生态圈’啊。人才有奔头,工作有激情,生活有保障,难怪能在沙漠里搞出这么多成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