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八零零章 机器人不能逾越的“红线”(3/5)
再者,社会接受度与公众认知的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公众对于机器人的期望和恐惧各不相同,如何在保障公众安全的同时,教育公众理解并接受机器人的存在与作用,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是我们在制定这套“机器人法律”时必须考虑的社会问题。
最后,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也是一大挑战。在全球化的今天,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已不再是单一国家的事务。
如何促进各国在机器人法律与伦理标准上的共识,建立国际间的监管合作机制,防止因标准不一而导致的法律冲突和技术壁垒,是制定全球统一机器人“宪法”的关键。
因此,制定这套机器人领域的宪法,不仅需要法学、伦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领域专家的智慧碰撞,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及公众等多方面的广泛参与和持续对话。
它是一个动态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旨在构建一个既促进技术创新,又确保人类安全与福祉的未来机器人生态。
讲到这里,吴浩看了一眼江楠,然后抬手继续讲道:“当然,如果只是一部法律,或者说机器人行为准则,这还是不够的,我们得将它运用起来。
所以为此,我们开发出来了一套自我监控与修正系统,名为‘红线’。
红线,这个名字非常有意思。江楠笑着评价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