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一十九章 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实验室”(2/5)
“是的。”陈博士放大画面,“上个月台风‘海燕’生成时,‘昆仑’提前72小时预测了它的路径,精度比国际主流模型高15%。我们把数据同步给了南海舰队,为舰艇规避争取了宝贵时间。”
周院士走到一台交互终端前,屏幕上正显示着电磁炮的弹道摹拟动画。“这也是‘昆仑’算的?”他伸手在屏幕上划了一下,弹道轨迹立刻根据新的风速参数重新演算。
“不光算弹道,还能优化设计。”吴浩调出一组图纸,“电磁炮的炮管冷却系统,传统方案需要三个月迭代一次,‘昆仑’通过百万次仿真,一周就拿出了最优方案,散热效率提高40%。”
李哲突然指着终端角落的一行代码:“这是量子退火算法的变种?”
陈博士眼睛一亮:“李工看得懂这个?我们确实融合了量子计算的思路,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速度比传统算法快300倍。”
“我们军车的路径规划系统正头疼这个。”李哲的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复杂地形下,既要避障又要省油,算法总卡壳。你们这模型能不能适配?”
“明天让算法组跟你对接。”吴浩笑着说,“‘昆仑’有个模块化接口,能直接嫁接外部系统,军车、舰艇、无人机都能兼容。”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