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确定严嵩的执政方向(3/5)
而武功的体现,便很直接了。
瞧瞧安南之战,趁着莫氏内乱,明军一举收复交趾,将来能不能使之彻底成为中国的版图,还不好说,但这份功勋,已然让嘉靖名正言顺地祭祖,送亲父入了太庙。
这就是武功带来的威慑与荣耀。
所以海玥的切入点,必须是更让天子感兴趣,成果也愈发明显的收河套。
但实际上执行起来,《复套方略》又是文治的范畴,甚至可以配合上初定的《考成法》。
严嵩马上明白其中的玄机,也是对眼前之人刮目相看。
海玥当年一文不名,仅仅是国子监内的一个普通监生,就能得天子赐予表字,后得榜眼功名,在翰林院内深造养望,随陛下南巡立功,始终简在帝心,绝非是侥幸。
这是一位揣摩圣心的奇才!
“还望海翰林以国事为重,尽吐胸中韬略!”
由此严嵩的态度也郑重起来。
不再将之视作晚辈,也不仅仅是空头许诺的画饼,开始仔细请教。
“不敢!些许愚见,还望阁老指点!”
海玥避席还礼,表明了晚辈的谦逊态度后,这才开始细细讲述。
现阶段,他也愿意为这位出谋划策。
严嵩的性情和张璁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张璁是铁血改革派,再加上嘉靖初继位,需要励精图治来稳固自己的皇权,君臣一拍即合,开启新政,屡经挫折,也不退缩。
严嵩却没有那么坚定的信念,他现在愿意接过新政的担子,是因为这样才能当首辅,因果关系一颠倒,自然远不如前者坚定。
张璁受到群臣反对,士林污蔑,从不想着后退,更不会放弃新政。
轮到严嵩,肯定就会退缩,甚至琢磨着,能否拉着嘉靖一起放弃新政了。
所以开弓第一箭必须射得远,还得射得高。
由此。
海玥围绕着收河套的战略,制定了一个长达五年的新政规划。
严嵩不断询问细节,同时自己也予以补充。
这一谈就是数个时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