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文化同盟的崛起(2/5)
张宇推行的文化同盟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教育。他鼓励各地官员组织各种民间交流活动,包括音乐会、诗歌朗诵会、舞蹈表演等,展示东亚各国的民俗风情。同时,他提倡在清朝内推广各国特色,互相学习。例如,琉球的民俗节日、日本的和服、朝鲜的传统礼仪都被引入清朝,在各地举办展示活动。
在语言方面,张宇设立了一个“同语中心”,鼓励汉语成为共荣圈的官方语言之一,同时尊重并支持各成员国的语言发展。他派遣大量汉语教师前往朝鲜、日本等地教授汉语,使得汉语逐渐成为东亚地区的通用语。在清朝境内,设立了多个外国语学校,以培养各地的精英人才,加强共荣圈内部的语言沟通。
文化同盟的象征:天坛大典
为了加强文化同盟的象征意义,张宇决定每年在天坛举行一次盛大的“东亚大典”,邀请共荣圈内的各国国君、使节和杰出学者前来参加。这场大典不仅是对天朝的尊敬,也象征着整个东亚文化同盟的团结和共荣。大典上,张宇主持仪式,带领各国代表向天祭拜,祈求东亚的和平与繁荣。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