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同市(15)(3/5)
永固陵始建于公元481年(北魏太和五年),历时八年完工,于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在冯太后逝世后正式启用。整座陵墓建造于山顶的玄武岩之上,封土堆高22.87米,呈圆形,墓底为方形,南北长117米,东西宽124米。墓室位于封土堆的中心,坐北朝南,是砖砌多室墓。这种墓室结构在后来的北魏皇室墓葬中得到了广泛采用。
永固陵的建制基本沿袭了东汉时期的制度,底方上圆,布局严谨。陵前建有石殿,称为“永固堂”,是朝祭典礼的场所,也是陵园的主体建筑。永固堂前200米处,有一座周绕回廊的方形塔基遗迹——思远灵图,显示了陵墓的佛教色彩。冯太后一生笃信佛教,这种设计可能出于她本人的意愿。
陵墓的地宫由墓道、前室、甬道、后室四部分组成,全长23.5米。前室平面呈梯形,后室平面近方形,四壁稍向外弧凸,墓顶为四角攒尖式。连接前后室的甬道呈长方形,均用青砖砌成,过道前后的石门框上,有莲瓣、朱雀和赤足童子浮雕,这些浮雕均为北魏时期的石雕精品。冯太后的棺椁就安放在后室之中。
继续阅读
为了防止盗墓,永固陵的墓门采用了精心的防盗设计,包括用条砖封闭墓门和在墓道内堆积大量石块等措施。整个地宫的规模宏大,仅建筑墓室所用的砖块就达二十余万块,每块砖重约35千克,显示了当时建筑工艺的精湛。
永固陵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不仅代表了北魏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水平,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和人文地理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陵墓中的石雕艺术品也是研究北魏时期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