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刘复下山之危机(2/5)
,到万历八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所以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过去田赋有夏粮、秋粮之分,征收上又有种种名目,非常繁烦,如今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
关于徭役征派,过去有里甲、均徭、杂泛之分。里甲按户计征,不役者纳“门银”(户银);均徭、杂泛按丁分派,应役方式又有力差(以身应服)、银差(纳银代役)之分。
如今取消里甲之役,将应征的全部门银,同丁银合并一起。
“丁银”的计算办法,是将力差的“工”(劳动)和“食”(服役期间全部生活费用)折算为银;
如“银差”则按纳银数再加收少量“银耗”(碎银化铸银锭时的损耗),然后全部役银以“丁”和“地”或(田粮)两大类因素统一考虑编派征收,即所谓“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自此,户不再是役的一种根据,丁的负担也部分转到“地”或“粮”中。
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
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
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不过从良心和大局上说,,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
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还表现在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弼成万历初年之治。
《明史》对他的记载最是中正: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而《明神宗实录》的记载则是最为详细,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威权震主,祸萌骖乘。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但是这么一个人,他贪污了么?标准答案,他贪污了,而且贪污的很厉害!
南京刑部尚书殷正茂曾贿送他两个金盘,盘中各植高达三尺的珊瑚。据《万历十五年》说,追赃上缴的各种财物约值十万两以上,其子供称还有三十万两寄存各处,抬进宫门的抄没财物达一百一十扛。
便是戚继光都曾经送了他不少东西,其中南方海里专属的海狗宝,那也是常年不断的。
而这种人贪污了几十年,为什么最后抄没出来的东西却是不算多么多,因为根据记载,搜刮出来的财物,并不是两百多万两之多。
张四维实际抄出来的结果根据史料记载是”黄金2400两,白银107700两,金器3710两,金首饰900两,银器5200两,银首饰10000两,玉带16条等。”按说这也挺奢侈的了,可是与200万两白银还是出入甚巨的。
那么他的钱都去了哪里,在明朝如果你没有钱,就算你是当朝首辅你也是寸步难行的。
张居正其实并不爱钱,他更爱的是权,为了获取权利,他可以收受别人的贿赂,也可以去贿赂别人。冯保就没少收过张居正的钱,徐阶也曾贿赂过张居正。
所以张居正很多时候,收了别人的,或者贪污来的,都会再用于去疏通各种关系。以便自己做事不被掣肘,以求权利的最大化。
张局长也算是贪污受贿之后再去贿赂他人,最后让大明更加的强盛,这也算是贪污受贿第一人了。
不过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古代的贪官屡禁不止,这个规矩其实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现在再说一下第三个被万民惦记的那个人,这个人对于众人不算是意外,也算是意外,那就是大明最大的宦官权臣,魏忠贤。
关于魏忠贤这里就不多说了,毕竟说太多了也不太好,史书记载的几件事情说他三年之中将大明祸害了一、天启六年,魏忠贤执政期间,开始实行辽饷预征制,即每年十月开始预征次年辽饷的十分之三,农民负担沉重,苦不堪言。
二、魏忠贤生祠“几遍天下”。“每一祠之费,多者数十万,少者数万”,而且“剥民财,侵公帑,伐树木无算”!生祠“极壮丽庄严,不但朱户雕梁,甚有用琉璃黄瓦,几同宫殿。
不但朝衣朝冠,甚至垂旒金像,几埒帝王”。每建一词,多者用数十万,少者也要数万。所用钱财,不是盘剥民众,就是取自官府财政。
建生祠需要土地,或占民田民墓,或拆民房民舍,无人敢阻拦。开封建词,拆毁民舍达两千余间。
生祠飨祀,按王公规格。祠内供像,以沉香木雕刻,外部镀金,工艺精细,眼耳口鼻及手足都可转动,有如生人。
外则衣服奇丽,内则以金玉珠宝为肺为肠,发髻上有一空穴,不断更换四时香花。
一方面是大明王朝天灾人祸不断,一方面又是这么多的毫无意义穷奢极华的“面子工程”,民怨鼎沸。
三、天启五年至七年,可查阅到的天灾数不胜数,然而遍查天启五年至七年的《熹宗实录》,对灾荒的奏报与赈灾却极为罕见,由是导致民变迭起。天启五年,饥民迫急,人人迁怒,欲反富豪剥削,抗击官吏索征,以求生路。
天启六年的八月,“陕西流贼起,由保宁犯广元”。而天启七年,饥荒愈加严重,加之疫疾肆流,死民甚多,“草木尽、人相食”。而官吏搜刮、催征更甚。三月爆发的澄县民变则被史学界普遍视为明末全国性民变的开端。
耗尽国财修三大殿。三大殿在万历二十五年烧毁,到四十三年正式开工重建,但后来军事兴起,到天启二年就停了。天启五年重启三大殿工程,正是阉党得势的时候,主管工程的崔呈秀、徐大化、孙杰等工部官员全是阉党。
《熹宗实录》载:“三殿大工开工,自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起,至七年八月初二日报竣,总筭钱粮给与领状者共五百七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五两。”
两年半内,工部核准报销的款项就有578.8万两,为了这个,魏忠贤生生地把各省用于周转的库银全掏空了,跟商人赊下的银子到崇祯年间还没还完。
杨士聪《玉堂荟记》:吴金薄者,家巨富,天启中殿工,至透借金薄饰殿,节欠至二百万,累年不能给完。王世德《崇祯遗录》:
熹宗在位七年,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扫地无余。兵兴以来,帑藏悬磬。
也就是说,万历辛辛苦苦四十多年攒下来的家底,天启年间不到七天就弄光了。崇祯年间皇帝已经成为穷光蛋了。不是说九千岁善于增加财政收入吗,可是他将聚敛来的钱财用在了什么地方上面?那时的大明朝可不是太平盛世,而是内忧外患的危局!
不过换句话说,这里面也有些许不太对的地方,那就是杀了魏忠贤的崇祯,最后竟然依旧是任用阉人,并且给魏忠贤厚葬。
《明史》:崇祯二年命大学士韩爌等定逆案,始盖逐忠贤党,东林诸人复进用。诸丽逆案者日夜图报复。其后温体仁、薛国观辈相继柄政,潜倾正人,为翻逆案地。帝亦厌廷臣党比,复委用中当。而逆案中阮大铖等卒肆毒江左,至于灭亡。
根据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所统计的。
由于辽东战局的需要,明廷拨付的辽饷从天启元年的4456186两白银增加到了天启七年的540万两左右,但其中田赋的加派却从天启元年的420万两减少到了天启七年的361万两,辽饷中田赋所占比例从百分之九十五下降到了百分之六十六。
顺带一说,我没有给魏忠贤翻案的意思,只是说一句,魏忠贤贪污,贪钱甚至一个太监还好色,这都没有任何的疑惑。
但是魏忠贤他办事,无论是为了朝廷还是为了自己,就算他不是为了百姓,他也是一个真办事儿的家伙。
当初刘瑾没有为武宗办成的事情,收税与南方海商矿产,让他魏忠贤办到了,这一点他和张居正有些许相似的地方。
张居正贪钱是为了贿赂一路上的阴邪小鬼,魏忠贤贪财是为了填充他自己和皇帝的府库之中,顺带还给北方送了不少钱,他挣得觉得要比他给出去的多得多。
但是至少他给了,这就是百姓当初为什么不但强逼着给他立了生祠,还经常有人去拜祭。
因为只有魏忠贤在任其间,明末有钱给灾民,虽然最后这个钱,八成又被人贪了回去,但是终归还是让不少百姓活下来了。)
....说回小说.......
越嶲郡和益州郡不一样,因为益州郡是汉蛮杂居,所以说哪里的人们开民智是比较早的,雍闿便是叛乱了,也是在世家大族方面,对于百姓来说并不是很支持他。
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为止,雍闿和孟获都没有将益州郡的郡城给打下来。
这两个人并不是不想将益州郡郡城拿下来,只不过他们是真的有些做不到,整个益州郡因为是卡在了南中蛮人和益州本土汉人的中间,这里面有很多并不是很服气雍闿之人。
这是一个机会,对于诸葛亮他们这些朝廷之中的大臣来说,平叛的好机会。
但是和益州郡相比,牂牁郡和越嶲郡两个地方却是完全不同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