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渡入唐——崔致远(1/5)
崔致远,字孤云,号海云,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人。十二岁时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其二十八岁时,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其留唐十六年间,为人谦和恭谨,且与唐末文人诗客、幕府僚佐等交游甚广,一向被朝鲜和韩国学术界尊奉为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称誉。
崔致远,辞别亲人,只身西渡,随商船入唐,临行其父谆谆重托,严苛诫告:“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惰乃力。”崔家在当时并非显贵,只是一般贵族,要想振兴家族,光耀门楣,及第进仕是一个捷径。崔致远由此承担了光大整个家族的重大使命。
大唐对外国学生开放科举考试,外国留学生亦可考取功名,登科及第,称作“宾贡进士”。这一开明政策引得四方异域学子纷至沓来,入唐留学蔚为一时风气,留学生们都在一所叫做“国子监”的大学里学习,这也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国际性大学。据史料记载,国子监可容纳3000多学生,留学生人数众多,尤以新罗、日本留学生居多,留学生的经费,主要由大唐出资,即便是自费前来的学子,亦可获得资助。
崔致远来唐的年代,已是晚唐,虽无盛唐的气宇恢宏,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盛世的余荫犹在。少年崔致远进入国子监学习,虽有数百名来自同一国度的同学一起学习,可排遣思乡之苦,但激烈的竞争局面,却难遣灵魂深处的孤独之感。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金榜题名的崔致远学有所成,可以稍稍卸下多年的重负,回报故国父老的殷殷厚望,佳讯传至新罗庆州,崔氏家族举族同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