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总镇淮南——李鄘(3/5)
唐德宗驾崩后,重病的太子继位为唐顺宗,李鄘任御史中丞,随后又先后任京兆尹和尚书右丞。不久,唐宪宗继位,此时长安匪患严重,李鄘再任京兆尹,以极大改善了长安的治安而闻名。不久,他又任检校礼部尚书、凤翔陇右节度使、凤翔尹,之前的凤翔节度使经常用“神策行营”的名号,并在去凤翔就任前先拜见神策军中尉。李鄘认为这不妥,在他的请求下,宪宗没有在他的官职中加上“神策行营”的名号,只称“凤翔陇右节度”。
宰相裴垍向宪宗指出河东节度使严绶无能,荐李鄘取代,宪宗同意,将严绶召回长安,改调李鄘为河东节度使。不久后,李鄘也被召回,任刑部尚书、御史大夫、诸道盐铁转运使。宪宗命权宦吐突承璀统军讨伐控制成德镇的军阀王承宗,李鄘和李元素、许孟容、李夷简、孟简、吕元膺、穆质、独孤郁都反对,最后宪宗仍然维持任命,但将吐突承璀的职衔由行营招讨处置使降为招讨宣慰使。
李鄘任淮南节度使及淮南镇首府扬州的大都督府长史,在凤翔和河东任职都不长,据记载是因为李鄘严格而且时常变更法度,使百姓无所适从。在淮南,他仍然严格,但却把地方管理得很好且富裕;同时在管理上很粗暴,他的幕僚无法阻止军官和技术专家粗暴行法乃至处决多人,李鄘的名声因此受损。当朝廷讨伐控制彰义镇的军阀吴元济时,吴元济的盟友平卢节度使李师道,调兵对淮南边境施压,李鄘从楚州和寿州调集约两万军队防止吴、李进攻,且没有向朝廷索要军费。由于国库在对吴元济的作战中耗尽,宪宗派盐铁转运副使程异去各镇征收赋税,李鄘贡上了淮南镇的盈余,其他镇也照做,缓解了国库的危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