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生活随想随思记

如果长期付出与回报严重失衡就要警惕是否陷入了“被剥削”的陷阱(1/5)

目录

为什么很多自私者在集体主义的团队中反而能当上领导,而那些为公的人反而永远留在了底层干活呢?什么问题导致的什么,这是什么规律呢?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直指许多组织(无论是企业、机关还是团体)中最令人无奈和痛心的核心痛点。这并非一个偶然现象,其背后是一套屡见不鲜的、近乎“规律”般的运行逻辑。

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在于:在许多所谓的“集体主义”团队中,评价标准、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机制发生了扭曲,使得“向上负责”的优先级远远高于“对团队负责”,从而筛选和奖励了那些精于此道的自私者。

以下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和“规律”:

1.权力结构的扭曲:“向上负责”而非“向下负责”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中,领导的任命和评价往往来自于更上一级,而非其领导的团队本身。

·自私者的策略:他们极其精通“向上管理”(Managing Up)。他们的所有工作都围绕着如何取悦、满足其直接上级的喜好和指标来展开。他们善于汇报、包装成绩、隐藏问题,让上级觉得他们“能力强、靠得住”。

·为公者的困境:真正为公的人,其工作重心是“对事负责”和“对团队负责”。他们可能埋头解决实际问题、关心团队成员福祉、注重长期效益,但这些努力如果不被上级看见或认可,就等于无效劳动。他们甚至可能因为坚持原则而触怒上级。

·结果:在权力眼中,一个“能让上级满意”的人,远比一个“能让下属满意”但让上级无感甚至头疼的人更有价值。因此,自私者获得了晋升的通行证。

2.评价体系的模糊与失效:“表现”胜过“贡献”

许多集体主义团队缺乏清晰、客观、可量化的绩效评估体系。

·自私者的策略:他们擅长“制造可见度”。他们会抢做领导看得见的“面子工程”、“亮点工作”,而在那些费力不讨好的“里子工程”上消失。他们善于“抢功”,将团队成果巧妙地表述为自己的功劳。

·为公者的困境:他们做的往往是维持团队健康运行的“基础性工作”和“疑难杂症”,这些工作至关重要但不易被量化,且通常不在聚光灯下。他们谦逊,不善于争功,甚至主动将功劳归于集体。

·结果:在一个模糊的评价体系下,“会做的不如会说的”。领导只能看到谁“表现”得更好,而不是谁的实际“贡献”更大。自私者因此赢得了印象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奇陵异墓 长生从斩妖除魔开始 姝色娇宠 东宫禁宠 我的命运改变器 退婚当天,三崽带我闪婚千亿隐富 宝可梦:我也有神奇宝贝啦! 渣前夫对我上瘾,我说他高攀不起 北派盗墓笔记 六零小辣娇,虐渣打脸宠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