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动作(2)(2/5)
“具体该怎样操办,该如何筛选榷场十三行人员,你要多操些心,叫国朝税收能多增收些。”
毕自严拱手道:“臣领旨!”
在小农经济的背景下,想叫大明官员队伍中,找一些精通经济领域的人才,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没有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前,先用半官半民性质的机构,顶替国朝的实际需求,是崇祯皇帝深思熟虑后定下的。
治理地域庞大、情况复杂的大明,想摆脱文官群体,靠自己一人就治理好,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新政不是一天能推行起来的,是需一个前期积累的过程,在此之前,崇祯皇帝要用各种办法,达成朝堂上的制衡,大势上的相对稳定。
其实在不知不觉间,崇祯皇帝已为大明脆弱的财政,增设了两项财源, 一个崇文门税关,一个榷场十三行,这都是能稳定提供税收的。
倘若这两项事宜,都能一一落实到位,虽不能解决大明全部问题,但至少也能解决部分燃眉之急。
看着毕自严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眉头微蹙,指向王承恩说道:“王伴伴,榷场十三行这边。
你们内厂要筛选些可靠的商贾,并加入到这里面去,日后内厂所辖的作坊和厂,量产的棉布、盐糖等准卖品,一部分要售卖出关,以换取优良战马,还有羊牛等物。”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