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苏轼在登州(4/5)
诏以大名府去岁水灾,民田多有洪水浸泡,耕种未得,虽有赈济,却恐官司拘禁,命大名府冯京体量察访赈济,相机宽宥百姓所欠官府钱粮。
慈圣光献享寿六十有一,章献明肃也是同寿。
“不如,下都堂,请宰执们都来商议商议?”
于是,很多声音,都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了。
他仿佛看到了海外商贾接踵而来,登州市场繁荣昌盛的景象。
太祖皇帝的神位,在迁了顺祖,而保留了禧祖的时候,他很尴尬的出现在右边,也就是居于穆的位置,在宗庙的方位上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而太宗皇帝则出现在了不属于他的位置上——居左,位于昭位,尊于东方!
赵煦的父皇,做这样的选择很好理解。
范镇上书,只说了一个事情,内容也不过百来个字。
侬智会、侬德盛等人,必须要有人牵制。
为了赚钱,天下的英雄好汉,都汇聚登州、莱州,风餐露宿,寻找黄金。
但宗庙之中,从王莽之后就只有九个位置。
他扬了扬手里的上书。
《交州往事》、《荒野大镖客》、《日落广源州》、《与狼共舞》……
……
为什么?
因为他是程颢的弟子门生,五路伐夏的时候,此人在京兆府跟着吕大防一起负责大军后勤供给的时候,就以做事一板一眼,恪守法条儿闻名,号为‘明镜’。
反而,开始翻滚起波涛来。
“一家独大,可不是什么好事!”赵煦在心中说着。
赵煦却是摇头。
但,这种反常的气候,会在未来继续出现。
登州鱼干的名声,一炮打响。
自然有必要,将之诏入京城,亲自交代一些事情。
“为何吾就不能在这登州,效范文正公故事,以官府之钱,创办一个义医院?”
既然皇帝好奇,那就许他入京一趟吧。
正好,也可以借着这个事情,分散一下朝野注意力。
这实在是出乎当时的赵煦的意料。
朝云点点头。
因为,他感觉起码得在登州推行三年,有足够经验,总结出制度,才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
于是,太皇太后自然知道这些动向意味着什么?
群臣,皆归心矣!
要不是官家年纪太小,那些大臣恐怕会迫不及待的拥戴着他亲政了。
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范镇!
但也就仅此而已——毕竟,莫世忍只是遥远的广西的一个地方小土司而已。
忠贤又是谁?
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忠贤,天下所愿进者也!
赵煦即位后,曾下诏请他入京。
开始期待起莫世忍入京了。
“一千五百余人,选择了北上熙河……”
不过,渔民们和他反应的问题,也让他有些忧心。
即使如此,也撑不了太久的。
市舶司,那是日进斗金的好机构!
这是正常的。
但,赵煦的父皇即位后却选择将禧祖的神位请回了宗庙,把顺祖祧了出去。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
一般是四成的鱼获。
这可不是他自己吹嘘的,更非是士大夫们之间的互相吹捧。
莫家就是最好的人选。
苏轼骑着马,心满意足的绕着登州府城蓬莱外沿海的那几个渔船码头看了一遍。
譬如赵煦即位,便祧翼祖神庙,迁于夹室。
这就是完美的监军!
隔日依旧是一个艳阳天!
父为昭、子为穆,子子孙孙排序下去。
两宫出幸,自然是浩浩荡荡。
为了赚钱,西北沿边的弓箭手,甚至可以在晚上悄咪咪的摸过边境,将铁器、铜器卖给那些白天和自己打生打死的党项人。
明年开始就全是盈利了!
为此,京东路都转运使熊本,亲自来登州看过,称赞他的举措——便民利国,实社稷之善政。
太皇太后,都是面带笑容、慈祥。
“吾定可以想到办法的!”苏轼说着。
这个事情,确实很难办!
进了府衙大堂,苏轼正准备召集他的幕僚、佐吏和登州上下官员,一起商议这个事情。
哦……
看着那些渔民,架着渔船,从一个个码头出海,然后满载而归。
于是,便命粱惟简去将赵煦请到保慈宫来。
渔民们的鱼干,不再发愁销路。
“范学士?”赵煦诧异了一下。
向太后笑了笑,道:“六哥既然好奇,不如就让这莫世忍入京朝觐好了!”
在登州知府苏公之恳求下,登州大户数十家,愿共捐黄金五百两,钱三千贯,于登州城及各码头附近,兴建养济院,以平价售卖医药,并收容孤寡穷苦之病人。
登州的近海海湾,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无论北上熙河,还是南下广西,都是篮海!
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这些汴京城最主要的饮水河流的水位都在持续下降。
苏轼楞了一下:“天使?官家手诏?”
自然印象深刻!
苏轼喃喃自语着。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