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下饺子(2/5)
这些西方战舰大多建有船楼,船楼是耸立于船首(艏楼或船尾艉楼的上层建筑,和真正的城楼一样,船楼在海战中能用作攻击或防御的制高点。这一点与华夏的楼船有异曲同工之妙。
巨大的主帆搭在水平的帆桁上,帆桁可以上下升降,也可以由转帆索控制绕桅杆转动,转帆索以帆桁末端的百折环与帆桁连接。
日照县的三家造船厂按照刘君韬送来的图纸,以及自身的经验,在图纸上主力战舰的基础上,加上了第二枝桅杆,并且装上一面三角帆,称为后桅帆。
这种新设的帆装有助于操船,并且使船在逆风中抢风航行时多多少少容易了些,这就弥补了一些保持战舰硬帆而失去的机动性。
同时,造船厂工匠们的另一项改进便是艉柱舵。
在此之前,用来操船的是船尾两侧悬挂的舵橹,现在被连接在舵柱上的单片船舵所取代。
船舵最初由一根杠杆控制,当船只尺寸加大时,舵手必须呆在甲板下面,靠听上面的大声叫喊指挥操舵。不过,驾驶一艘帆船还是有如演奏一首交响乐般,要靠舵手与操帆船员的通力合奏,这持续到并且持续下去最后一艘帆船上。
刘君韬知道此时西方的海军战术已经逐步从接舷战和登船发展到长距离炮战,此时西方的战舰已经开始尝试排成一条线性战线,集中火炮发挥威力,以便重创对手。
这就要求海军的战舰需要更结实的船体和威力更大的炮火,更稳定的载台。
于是此后的十几天时间里,刘君韬带领冯祥等东平岛海军将领,在日照县三家造船厂送来的海军战舰定型图纸基础上,研讨出了东平岛海军使用战舰的等级划分。
此时的日照县三家造船厂都已经可以建造数层的战舰,这种技术其实在当年郑和下西洋时已经发展成熟了。
于是,刘君韬和众人便规定,把战舰按照吨位和用途明确分为了六级,分别是一级到六级,其中,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