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诗文天地(2/5)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见过,阮承信反而不好回答了。
想了一会儿,阮承信道:“当今天子自是圣人,可是……元儿记住他是圣人就好,剩下的,你还太小,不懂。”
阮元觉得父亲可能有什么秘密,但看父亲神情,似乎不愿多说,颇有些失望。可这时已近二更,困得难受,便到一边睡了。
阮承信看着渐渐睡去的阮元,不禁笑着对林氏说:“看他听故事那么认真,或许,以后真是个读书的材料。”
“你一说读书我倒是想起来了,他贾姑父在陈集最近开了私塾,正没人去呢。要不转过年,让他去陈集住段日子如何?”阮承信的妹夫贾天宁也是饱读诗书的生员,在阮家乡下的陈集老宅附近居住,平日教书为生,阮承信这时忙于抄书,无暇照顾阮元,让他带着学习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嗯。天宁我是信得过的,元儿和他学习,我放心。再说我给他讲《资治通鉴》,总有些早了,先让他姑父讲讲四书,让他多识些字。扬州这米物,是越来越贵了。”阮承信也认同妻子的想法,尤其最后一句,尤为紧迫。
次年阮家便暂时分开,阮承信继续留在城里赚些微薄的收入,林氏和阮元去了陈集。陈集距离阮家祖产所在的仪征县颇近,阮家有所老宅在陈集,又是林家居住之地,林氏平时回娘家看看,倒也方便。
阮元便在姑父家学习,一边继续识字,一边贾天宁也给他讲些四书中易懂的段落。阮元记忆力还算不错,平日又无杂念,很快《论语》、《孟子》章句也各学了不少。林氏看阮元进境甚速,也颇为放心。
可这一天,林氏却意外发现,阮元从姑父家回来,便一直闷闷不乐,连招呼也不愿打,便坐在一旁低着头。过得片刻,林氏竟听得数声哭泣之音,料是阮元遇了什么不快之事,又不忍让母亲听到,故而一直忍着不哭,可终究无法掩饰。
林氏忙过去问起阮元究竟发生了何事,不料阮元竟答道:“娘……我……我不想念书了,书里有几句话,总是读不下来……”
林氏不禁一惊,阮元这数月来,读书识字颇为顺利,虽只数月,大约已抵得常人两年。本想着阮元如此下去,大可日后继承父业,不料这天阮元居然有如此沮丧的想法。
但林氏也清楚,阮元才刚六岁,读书有困惑,亦或不能理解之处,也是正常,若是就这样半途而废,才可能遗憾终生。于是一如既往,柔和的看着阮元问道:“元儿毕竟还小,有些字用的少,看不懂记不住也是常事啊,便是读书多年的秀才,也有不少念白字的呢。”
“可……可那几个字并不难……”阮元哭道。
“能不能先念一遍给娘听呢?元儿放心,念成什么样,娘都不会怪你,可若是你不念,娘就真没办法了。”林氏依然在鼓励阮元。
“孟……孟斯舍兹……之守气,又不如……不如曾子……”阮元说着说着,又不由得落下泪来。林氏也听得明白,这一句原是《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大概是因为这一句中,连续出现了“施舍之守”四个翘舌音字,阮元年纪尚小,平日言语又不多,便一时无力换气,把两个翘舌字读成了平舌字。
这一句之前,又有“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和“孟施舍之所养勇也。”这种需要连续进行平翘舌转换,或连续数个翘舌音的句子。若是成人气息足够,或许可以一口气念完。但阮元原本气弱,可能读完前面这些话之后,已经无气再续,故而最后这两句,不仅读音混乱,而且含糊不清。这样一来,也难怪阮元觉得自己不中用了。
林氏大概想了想前因后果,觉得也不该怪阮元。便柔声道:“元儿今天念得这几句,本是孟子中较难读的。若是人人都能一口气读下来,那以后还不个个去中状元了?”
“可、可姑父家只有我念不下来……”阮元说到这里,哭得更伤心了。
林氏略一思索,已知读书运气,不是阮元的长处。但这也不是没有天赋,就做不了的事。若能勤学苦练,总能让发音达到一个基本清晰的水平。可阮元若是没有耐心,或是自暴自弃,那就一辈子都改不过来了。便道:“娘有个办法可以解决你的问题,只是需费些时日,元儿愿意试试吗?”
阮元满脸疑惑,看来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眼前的困难。
林氏拿了矮桌,放上家中那部《孟子》,阮承信素爱藏书,收集的《孟子》注释也多于常书,方便解释。眼看准备就绪,便道:“娘知道,但凡读书觉得困难,无非三个问题,一是气息不足,二是口型不对,三便是缺少磨练了。娘今天先教你口型,你就看着娘,我怎么动,你就怎么动,可以吗?”
阮元看着母亲,虽说自己也不太相信可以改正问题,但学口型似乎并不难,便也不再做声,只仔细的看着。
“还是最后这句话,我们开始,孟……施……舍……之……守……气,这样,看清了吗?”
“看清了,孟……施……舍……之……”
“还是这个口型,再来一遍。”
“孟……施……舍……之……守……气。”
“好,接下来我们把需要连读的地方连接起来,‘孟施舍’是个人名,需要连读,后面‘之’可以轻音,‘守气’是个动作。你现在如果觉得,六个字一起读困难,便先读前三字,之后换一口气,轻读‘之’字,在用下一口气读后两字,怎么样?”
“孟施舍……之……守气。”阮元依样照做,似乎比之前好了一些,可阮元有些着急,最后的“气”字还是没用上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