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老友重逢(1/5)
一家人说起山上的事,最后总结,都是穷闹的。
“好在现在可以出去打工,算是多了一条活路。”高老汉道。
九十年代以后,出门打工成为一种趋势,而到了两千年以后,出门打工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慢慢的,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能见着回乡的年轻人。
高重山也知道,后世有人提倡振兴乡村经济,但也有人反对,认为乡村无法振兴,最好任其衰亡,大家全部城镇化。
他即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甚至连大学都没读过,他当然是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的。
当振兴乡村的人说,因地制宜改造农村,让大家回到家乡生活,减少留守儿童的比率,提升幸福感不好吗?高重山觉得特别好。
当反对的人说,从农村出来的人,谁愿意回农村?城里的医疗,教育和工作机会,是农村能比的吗?你唯一能改善的就是工作机会,但教育和医疗呢?农村想和大城市一样,那是不可能的,顶尖的人才和资源,一定是向大城市流动。
高重山听完,也觉得有道理。
他也曾经想过,谁更有道理,最后发现,他没这个本事分辨。但有一点,他分辨清了,任何事啊,逃不开因地制宜这四个字。
穷山恶水就该搬,有好的资源能发展就发展,至于未来如何,他想不明白,就先别想。先好好活着,最重要。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