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茶楼闲谈(5/5)
何况这二人所言,也算提醒了刘延拓。
刘延拓不正是发愁没有人才相助吗。
这些人虽然是大明科举的淘汰者。
然而这之中也不乏才能卓著之人。
想想那科举制度,便明白了。
历史上多少人才被埋没。
要是刘延拓能够将这些人才成功发掘出来。
那自己不是赚大发了。
明朝科举从童试开始,淘汰率就是相当高的。
从童试考中童生,在到童子试,也就是院式考中生员,秀才就可以看出来。
那可比后世考大学的录取率还低得多啊。
而且院式成绩分为六等,只有最高的一等才能获得秀才之名。
二等虽然也能参加乡试,但是确没有秀才之名。
虞成献和郭敏汝就是这样的情况。
按理说这两人可以在参加院式,争取考取秀才。
但是这是最理想的情况下。
因为一般二等生员都会选择搏一搏去考乡试。
毕竟要是能够中举人,谁还在乎一个秀才头衔呢。
毕竟举人如今也是有机会当官的。
先到吏部注册,然后就是等。
等个十几二十多年。
要是有空缺,就能够补上。
所以举人的头衔可比秀才好多了。
秀才虽然在洪武时也可以当官。
但是到如今这个时期。
秀才,那就只是一个名誉头衔而已。
除去免税和社会地位外。
没有丝毫作用。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虞成献和郭敏汝这类人会一个劲的参加乡试,而不是去考一个秀才了。
成为举人,那才能真正的改变。
刘延拓从茶楼出来后,便乘车返回了家中休息。
当晚,刘延拓就接到了张铁柱反馈的消息。
刘延拓得知具体情况后。
嘴角微微一笑。
原来这二人的情况还真不是个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