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茶楼闲谈(2/5)
以后也不会有人提起。
毕竟如今乡试还是以本地大儒出题并负责监考。
之后一直要到成化后,明朝科举乡试才开始由翰林院统一命题,并委派翰林学士到各地监考。
当然即便如此,科场舞弊,同样不绝。
除去科场舞弊。
虽然科举给了大量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参加仕途的权利。
然而在这个时代,真正能够参加科举的,那都是那些士绅,豪族,高门大户。
原因很简单。
看看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山民,村民,黔首,佃户,丁口就知道了。
这也是为何刘延拓免费让六岁以上的山民孩童教学。
为山民教授读书识字,会被所有山民所崇拜,崇敬。
因为刘延拓给了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当然虽然推广免费教学。
还因为雇佣了郑源兴三人,而弄得整个广州满城皆知。
然而在刘延拓麾下一些核心秘密,特别是简化文字,注音符号。
是刘延拓严禁外传的。
虽然郑源兴三人觉得可以推广。
但最终还是和参不参加科举一样。
三人选择了顺从。
不顺从也不行啊。
虽然刘延拓对三人还算尊敬,敬重。
但是这也是表面功夫而已。
要是影响了刘延拓的切身利益。
刘延拓也会毫不留情的。
更别说这些山民和山民,村民的孩童对刘延拓那是绝对支持。
所以就算三人有什么别的想法。
也不可能成功反对刘延拓。
别说这些山民不答应,就是各村的里长们也不会答应。
结果可想而知。
“二位学兄多虑了,此事我也身不由己,非我所愿也,且我帮助山民,乃感其救命之恩,非大德也,高师,张师皆乃德才兼备之人,如二位有真才实学,想必来年必然高中”
刘延拓定了定神,向二人拜道。
二人听后,皱了皱眉。
“哎,不瞒建德兄,在下如今已二十有八,定启兄也已二十有六,今日乡试已是我等第四次参加了,自十五岁为童生以来,屡屡参考,确屡试不中,如今也非洪武之时,哪怕秀才也能入仕,我二人也并非胸无点墨,非无实学,只因出生微寒,受人排挤,这才屡试不中也”
虞成献向刘延拓拜道。
“想我等早年也算出息,早早得童生,生员加身,然因家境贫寒,如今即将而立,确无官身加身,以致如斯地步,我等也是毫无办法,才想求助于建德兄啊”
郭敏汝也叹道。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