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五百八十二章教育的重要性(2/5)
所以赵祯并没有彻底毁灭西方文明的打算,甚至要帮助西方诸国,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大宋也不能让西方世界太过稳定,这样不利于大宋在其中赚取战争财………………
就在赵祯思绪万千的时候,图格鲁克提出了他的疑问,大宋每年都要举行科举吗?那每次科举所产生的官员是否会出现之前赵祯提到的冗官现象?
对于充满求知欲的图格里克,赵祯是不会拒绝向他传授科举制度的,当然这些传授是有限的,并不会什么都告诉他。
更不会告诉他在大宋科举最初仍每年举行,但随着实行弥封、誊录,增加殿试等,使每一次考试的组织准备、人员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举行考试,从中央到地方都会疲于奔命。因此从宋太宗以后,科举实际上已没有每年举行。
但到了赵祯这里,经过大量的改革政府部门,增加开设全新的衙门,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同时教育所产出的人才数量激增,赵祯便正式规定每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同年进行殿试,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
这不光是压缩了大宋选拔人才的周期,同时也给了天下学子以及读书人巨大的希望和幸福。
一个人,一辈子能有多少的时光?读书要多少年,科举又要多少年?
赵祯的改革充分的吸纳了多余的人才,至于所谓的改革涉及了大宋的方方面面,也就是因为这些庞大而繁杂的改革,使得大宋需要的人才数量急剧增加,完全有能力消化掉每年出现数量庞大的人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