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节 粮食供应(2/5)
难办的是台湾的中转基地,当地没有采购粮食的渠道,台湾的土著民农业水平很低,根本没有余力供应粮食,荷兰人的兴趣是做买卖,对开荒种地没有兴趣。北港一带虽然从颜思齐时代起就有福建移民开荒屯垦,郑芝龙也不断的继续向那里输送移民。但是台湾的粮食生产一直不理想,一直到清代还要依赖外界输入供应。从郑芝龙那里得到粮食供应的可能性极小。从大陆买粮的可能性也较小――福建原本就是个缺粮的省份。
粮食的供应的大头只能依赖自运。后勤部门需要筹备大量的粮食。企划院对粮食供应是做过预案的――从山东和浙江抢运来得人口得有饭吃,有衣穿,这些都得统一筹划。
现在临高政权掌握的不只是一个临高县了,夏季觉醒战役之后,整个琼州的各地方政权已经完全被元老院按照明皮澳心的模式控制了。粮食供应的局面有所改善――但是改善有限。
琼南各县田亩稀少,对扩大粮食储备贡献不大――只要从琼南各县的粮赋数字就知道当地的农业生产率了;琼南只有崖州的粮赋有三千石,诸如感恩、会昌等州县,不过上千石,甚至几百石的。相对来说琼北各县农业状况较好,尤其以琼山县、文昌等地的农业最为发达,是琼州府的主要粮食产区。民政人民委员会的工作队从1630年的下半年开始就在琼北各县逐一开展清理田赋的工作了。
{();} (ex){} 琼州全府的田赋总额正耗总额为八万五千四百五十九石。一部分收取粮食一部分收取银子。由于琼州府的商品经济很弱,白银流通极少,所以大部分还是以粮食作价的。
这笔正额中,大约有一半多是要启运到京、司、廉。也就是说,每年要从琼州府外运四万到五万石。大约有四万多石留在本府,充作军饷、行政开支和储备粮。留下的这部分当然就是企划院的可支配粮食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