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陈敢枣毅非常臣(三)(2/5)
顾名思义,南乡在许县县城的南边。
这从吏生怕赶不及,出了杨彪府,没有坐车,在刚才来报此讯的那小吏之前领下,乘马急往。
饶是如此,路上也用了一两刻钟,待他赶到事发地点时,已有别的官吏先他一步到至。
远远望见,前头田边的路上,聚集了约百余人,尚隔着一两里,喧闹的声响已然入耳。
这从吏催马快行,又行里许,辨别看出,这百余人分作了两伙,西边那群人多的,当是附近的乡民,东边那群只十余上下,俱穿着黑色袍服、佩带环首刀的,应便是荀贞调来的屯田兵。
荀贞调来的屯田劳力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本属民屯,一部分是原属军屯。民屯的倒也罢了,管理虽亦严格,然毕竟严格有限,却军屯这部分的,虽非正规部队,但荀贞一直以来,都是以半军事化的制度来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管理,他们日常所穿之衣因也就都是制式的,近似戎装,并俱有刀剑佩带。
这从吏下马来,叫那带路的小吏看住马,自悄悄往前,摸到近处。
这一多一少两拨人正在脸红脖子粗的吵架。
许县乡民这边说的是许县话,颍川与河南尹接壤,离洛阳不远,颍川话和洛阳官话近似,这从吏虽非是颍川人,但能听懂许县乡民说的话,而那边军屯兵卒的话,从吏就有点听不大明白了,只能大概辨出,或是徐州、青州一带的口音。
乡民与屯田兵这两伙人的对峙之间,是在这从吏之前赶过来,进行调节的那个官吏及其随从。
随从不多,只有三四个,三个是兵士打扮,另外一个大热的天,披着铠甲,佩着六百石的印绶,应该是个都尉;至於这个官吏,普通人的身高,方面大耳,相貌堂堂,然与大多数的成年男子不同,颔下却是无有蓄须,光溜溜的一片,头戴武冠,穿着红色的官
袍,佩比二千石的印绶,腰带上插着柄长剑,从其衣装印绶判断,要么是个中郎将,要么是个骑都尉。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