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七章 事物的两面性(上)(2/5)
其共有三。
其一:淮南取卤之法,太旧。
煮盐之前,需要先提卤。
然而提卤,又不是直接取海水,因为煮盐要用柴、草,海边缺乏,运输不易,是以只能就近选择柴草多处。且因黄淮长江入海,淮南海水寡淡,非比别处。
淮南取卤,所用之法,为宋之“摊灰淋卤法”,是要在土地上取卤的。
其法如下:
选择天晴的时候,挖掘一处盐碱地。然后夯实地基,晴天暴晒,通过水气升腾,使得下面的盐分上升到夯实的地表。
然后,取草木灰,均匀地摊撒在地标,利用草木灰,吸附其中的盐分。
待吸附的差不多了,往里面灌水。
再投入石莲子,依靠浮力,确定含盐量是否够高、是否值得煮。
若值得煮,则将这些含盐的草灰水,才能算是盐卤。
陛下恕臣之粗鄙,若在那些能够晒盐的地方,单单此淋卤之法,便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平白增加了许多成本。
而此淋卤法,又需大量的草灰。
草灰,是草烧出来的。
所以,又需要大量的草地。
割草、晒草、烧灰、摊灰、引卤,皆费。
此其一弊也。
其二:淮南煮盐之法,太旧。
长芦、营口、福建、台湾等地,皆用晒盐之法。
盖因非盐税重地,朝廷监管无力,是以开花结果。非前朝不想管,实无力管也。
而淮南地,因为朝廷要控制盐税,盐政官员有都是不学无术、因循守旧之辈,是以根本不知如何管晒盐法、也不知如何在晒盐法的基础上收税,因此一直不准用晒盐法。
而这就导致,淮南要把好容易用草木灰提出来的卤变成盐,还得经过一道煮的工序。
煮……既然范公堤以东都是宋后才冲出来的,又怎么可能有浅层的煤矿呢?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