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3/5)
金代刘河间主张药用寒凉,以解热毒。
明代吴又可认为:瘟疫之为病,邪风非寒非暑非湿,是引起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治疗上宜泻去其邪,勿补而裹其邪,观点独到。
清代关于毒的认识达到了空前高度。
《尚论篇》提出:未病前先服芳香正气药,则邪不能入……邪即入,则以逐秽为第一要义,上焦为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通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此法是治温病的根本大法。
刘复民,马培之等也为解毒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明初巜疡科纲要》中有“千捶膏“,治疗痈肿高起,效果显著,此法是拔毒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对邪毒致病有了更显著的论述。1964年,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温病学讲义》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是感受温热病毒,分为风热病毒,暑热病毒,温热病毒,燥热病毒四类。
此时期,国家编辑了《中医集锦》,白降丹划点疗法,也就是在此时得到了推崇。白降丹最早用于疮的治疗,因为它可防腐,拔毒,化瘀。民间中医高手把针灸放血和涂抹白降丹结合起来,创造了白降丹划点疗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利刃划破人体表皮,涂抹白降丹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刀尖的划刺,白降丹持续的刺激作用,促使经脉畅通,达到治病的目的。这种疗法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操作简单,费用低,并且安全易学。
81年,刘星垣提出“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变有毒起”的论点。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