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黄鱼(1/5)
有一句话是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当年战乱时期,黄金体积小容易随身携带,是富裕人家准备危急时刻逃难的首选物资,将小黄鱼缝在衣服里,外表根本看不出来,而且也不影响走路。
由于中国的黄金自古到今产量不高,所以造成了黄金在国人眼中的特殊地位,当然了外国人同样对于黄金充满贪婪和追求。
一九四九年之前三根小黄鱼可以换得京城一座小型四合院,大约是一百个大洋,当时富裕之家每月支出大概十五个银元。
仔细数了一遍,正好七十根大黄鱼,重量有二十多公斤,按照一九九一年黄金价格,金首饰每克六十元,金条每克五十元,这些金条不算文化历史文物价值,价值一百多万。
看着眼前的金条,想起了两个传说。
金条古时候可不叫黄鱼。
第一个传说与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有关,当年有一个想给戴笠送礼的同乡,送了一些金条不仅被戴笠拒收,还被骂了一顿,说他什么罔顾国计民生,道德不行,这位同乡无奈之下,只好多方打听戴笠的喜好,才得知戴笠所爱者,不是这种“大黄鱼”,而是真正的野生大黄鱼,现在估计稀少真正野生大黄鱼也是价比黄金。
还有种传说是申城人视金条大小分别称为大黄鱼和小黄鱼,老底子申城人家,多数用金条压箱底的。
压箱底并不是把真正的金条放在箱子的最底层,而是比喻有金条的财富打底,一户人家基础才牢靠,日子过得才踏实。
张子健面对这些黄鱼与面对真正黄鱼倒是没有什么区别,心里也没有太兴奋和激动的意思,钱财吗,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此次来东宁要塞徒步旅游,放飞自我,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是主事和正事,寻宝只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一个游戏罢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